我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编者按:6月30日,我校在外研社九层会议室召开“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对“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在这次会议上,校长陈雨露对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作了深入动员,党委书记杨学义对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本期简报对陈校长和杨书记的讲话进行摘编,供参阅。
目录
● 相关新闻… …………………………………………………………2
● 陈雨露校长动员讲话…………………………………………… 2
● 杨学义书记总结讲话…………………………………………… 8
正文
● 相关新闻
6月30日,我校在外研社九层会议室召开“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对“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党委书记杨学义,校长陈雨露,副书记姜绪范,副校长金莉、副校长彭龙等校领导出席会议。各院系部处、直属单位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曹文泽主持。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杨建国介绍了《“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强调了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方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分前期准备与调研、文本起草与研究论证、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审议与定稿汇编四个阶段依次进行,预计至2011年5月底完成。研究生处处长陶家俊以《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向一流大学迈进》为题,从学科的界定及中国学科的设置体例、北外目前的学科布局及兄弟院校的对比、我校相关一级学科目前在全国排名情况、“十二五”和中长期学科发展报告的框架及撰写方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随后,陈雨露校长就“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杨学义书记做了总结讲话。最后,曹文泽副书记要求各单位抓紧落实会议精神和会议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建制,深入调研、求真务实,按照《“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编制工作。
下面摘录陈校长和杨书记讲话的重要部分,发给大家做参考。
● 陈雨露校长动员讲话
编制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凝聚智慧和凝聚共识的过程,需要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大家迸发智慧,最终凝聚共识。这样的规划才是真正有灵魂的规划,才是真正有感召力的规划,才是真正能够带领大家众志成城谋事业发展的规划。今天给大家提出七个问题,供大家共同讨论和思考。
第一个问题:怎样重新认识北外事业发展的定位?“十一五”期间,在杨书记、郝校长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国际学术交流,还是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素质培养、产业发展、校园建设和后勤管理保障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和大家团结努力、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在“十一五”期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我们凝练出北外发展的一个重要定位:“外、特、精”。这样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党组、中央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高度肯定。学校“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要保持延续性,同时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把“外、特、精”的定位具体化、模式化、平台化,做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
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定位之下,北外发展的规模究竟定为多大?具体来讲是指,北外要不要成为一个万人学校?究竟该有多大的规模?北外奉行的是国际化精英教育模式,是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的办学规模不可能太大;但另一方面,北外以前是外语类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一所,现在却成了规模最小的一所,加上学历留学生,现在学校的学生总规模是6500人左右。如果未来十年我们依然在7000人左右徘徊的话,那么这个规模是不是小了点儿。应当说,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搞什么样的基础工程,都要围绕学生规模来展开。
第三个问题:我们事业发展的增长点究竟是什么?
北外的学科发展,有些传统优势的二级学科,已经到了居危思危的程度,需要快速发展才能够走出危局,这需要我们找准学科发展的增长点。就学生规模来说,三大学科群——英语传统学科、非通用语种学科、非语言类学科,究竟是英语和非语言类学生规模需要扩大,还是非通用语学生规模需要扩大。在这一点上,教育部党组陈希副部长、郝平副部长不断作出指示,要求我们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尽快培养非通用语战略储备人才。同时,教育部党组也指示,北外是最有条件做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因此,北外需要一个战略转型和升级,由单纯培养外语类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为主。这种转型和升级确实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北外大发展的重要思路。
就培养外交人才来讲,北外也面临着新的外交人才的需求。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外交战线上,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从野战军中大量抽调外交官,他们当中或者是有过在国外学习的经历,或者是在国内接受过较好的外语教育,把这样一批野战军的政委、政治部主任、军事长官等派到世界各地做中国驻外的大使和参赞。他们的外语水平或者知识结构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但是最重要的优势是有决断能力,面对复杂问题能够举重若轻地解决,拥有能够让世界认识和接受新中国的能力。后来的外交人才,主要是科班出身,外语水平更好,知识也更丰富,但是在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方面,反而不如最早的那一代外交官,这是外交部老领导做的基本判断。现在新的形势要求北外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培养新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在我们比较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里,做出一个“高原山峰”培养模式,按照国际化精英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通盘考虑本科生和研究生。没有一个强大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或者说高原人才培养体系,也上不了山峰,所以北外要把本科教育做好。同时北外的研究生教育要作为一个战略上的新的增长点去发展,更重要的是做出“山峰”来。
学校研究生教育在“十一五”规划建设期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还有研究生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在最高水平的角逐中,北外还是排在前面的。这些都为下一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北外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如果止步于本科,恐怕很难说是高层次人才,出口起码应该是硕士。硕士培养要有好的苗子,有好的造就这些苗子的培养模式。69年来,北外已经凝练出行之有效的本科教育模式。北外本科教育或者说语言教育最成功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在就业市场上需要语言人才的时候,首选北外的毕业生?这肯定是有历史逻辑的,需要我们把这种模式总结出来,做出一个表述。北外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又是什么?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怎么能够让北外本科最优秀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能够让“人、北、清、师、复旦”的优秀学生进入北外攻读研究生。北外在研究生培养项目上要有若干个品牌性的山峰项目,让学生们觉得,宁可放弃北大人大的传统研究生教育优势,也要上北外攻读研究生,因为北外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抢手,更符合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就真正做到了“山峰”教育。总之,在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的增长点上,要一体化地考虑,要增长到点子上,不能造成质量的下降。
新的形势要求北外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大踏步发展,关键是国际学历生规模要有大的发展。因为在1000人左右的国际学生当中,国际学历生只有500人。而兄弟院校的国际学历生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人甚至两千人。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曾经说过,北外的发展规模应当在9000人左右,他指的是我们的国内学生,如果加上1000人的国际学历生,学生总数应该在10000左右。这样我们既是外国语大学,也有国际化水平,而且国际学生的学费较高,我们是有经费保障的。所以我们在规模发展上,要多在国际学历留学生方面做文章。这一点需要解放思想,举全校之力来做,当然也要保证质量。
另一个增长点是我们的科学研究,学术上能不能提出“学术强校”的口号。在北外的三大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会议上,在我们的博士生导师评聘委员会上,学校都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科研处已经做出了初步方案,对我们现有的教师科研考核标准要有所提高,对职称评定、教授级别升级的标准要有所增强。因为尽管在科学研究上有较大发展,但相对而言我们脚步较慢。不仅是上外、广外这些兄弟院校正在甩开我们,就是其他一些学校,在科学研究上也正在想法设法追赶我们。最近的一次社科基金评选中,科研处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我们各个学科的积极性不高,最终获批的只有三项,其中两项是文秋芳老师所在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项目,其他所有的学院和系所只有一项,而北二外就有六项。长此这样下去,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自身传统优势逐渐丧失。
学术实力是北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学术实力,不可能把人才培养做好。站在课堂上的,如果不是饱有学养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领军人物,如果不是一批真正有学问的大师,北外不可能成为一所名校,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目前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和非常边缘的杂志上的小文章,甚至指导一篇本科、研究生论文都算成我们评定职称的核心科研成果。如此这般,我们就很难上得去,因为走出校外真刀真枪评奖、申报有竞争力的学术项目的时候,有着非常清楚的学术标准,自己说了不算。希望同志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现在形势的严峻,真正坚持高学术标准,形成共识,众志成城地在“十二五”期间打一个翻身仗,用十年的时间真正确立北外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第四个问题:北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怎样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怎样在“精”字上做文章?
首先,要精选合作伙伴。目前我们有360多个国外合作院校,这样的规模也不小了,关键不是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每一个学科都要定这样一个奋斗目标,都要有一个国际名校做合作伙伴。我们现在有耶鲁大学的项目、沃顿的项目、剑桥的项目、伯克利的项目,同时还有像哥廷根这样实质性的硕士合作项目。在“十二五”期间,每一个二级学科点都要尽快有这样的名校合作项目,要作为一个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其次,要精设项目。有些项目是学校直接组织、院系配合的,比如剑桥夏令营的项目很好,非常受欢迎,学生自己掏钱也愿意参加。此外,院系自身也要建立实质性项目,因为国外的大学特别是欧美的大学,比较注重学院层面、教授层面的学术交流。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院长要亲自带队,找好目标,主动出访,力争拿下,而不是做一般性的考察。比如国际关系学院就是要把George Town拿下,要跟它开展高层次高强度的合作项目。法学院也是一样,能不能拿下哈佛大学法学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这一点我们要选好点,争取建立起好的项目。
再次,要精心组织。国际处作为组织性的机构,要精心组织每一次会见,精心服务好每一个出访代表团,特别是各个学院出访的代表团。每一个教授、每一个老师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是做访问学者,都要做好出访计划,回来后要有评估,是不是带回来一门新的课程,包括教学方法,用的教材、上课所讲的PPT等等,出访一定要取得实效。国际处还要为学院建立国际合作伙伴、设立国际项目做好服务工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提升北外的国际化水平绝不是国际处一个处的事情,而是全方位的事情。国际化人才、海外人才怎么引进?现有老师出国进修怎样安排好,规划好?学校各个行政岗位、教辅岗位怎么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化岗位培训?等等。北外的学术成果应当在SSCI、SCI、A&HCI这样的国际刊物上发表,因为我们有语言条件。现在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国内CSCI的还上不去,就一步要求国外的,恐怕还有点儿奢侈。我们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价、激励体系,争取十年之后都上去。CSCI五年之内打一个翻身仗,十年之后国外期刊论文也要有一个翻身仗。
第五个问题:如何规划北外的校园建设,打造精品校园?北外的校园建设作为两大核心工作之一,是规划重中之重,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力求打造精品校园。北外校园虽然不大,但要做成精品也是需要很大功夫的。“十一五”期间体育馆等重要工程的落成,使校园已经有了大变样。现在有了两大新的工程,一是东院的新图书馆工程,一是西院的综合教学楼工程,加起来是一个10万平米的大工程,能够根本上改变教学、科研硬件条件,是建设精品校园的重要机遇。我们要以这两个工程为契机,对东西两院进行一个大的改造。同时西院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了新的国际培训大楼,还有新的现代化的食堂建设,这些都需要协调。我们要建一个“六化”校园,即美化、绿化、低碳化、人文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校园,每一个“化”都需要我们充分协调,付出心血,整体上来规划推进。
第六个问题:如何突出我们的管理和资源保障?上学期,学校召开了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管理工作大会,会后一直在落实当中。对管理大会提出的意见,经过党政联席会讨论,经过充分论证,学校提出了改善管理工作的40项“折子工程”。这40项“折子工程”凝聚了学校党委和全校的共识,要坚决执行,尽快见到成效。在资源保证方面,我们还是有较大困难的,10万平米的新工程需要投入7个亿左右(包括附属工程),另外全校教职员工的待遇还要有不断的明显的增长,我们的事业发展还要有重点地投入,需要腾飞的学科、需要挽救的学科都需要重点投入,这些都需要经费,我们是有缺口的。还有我们的培训产业部门如何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的支持。因为有母体的发展才有培训和产业的发展,有培训和产业资源的贡献,我们的母体就才能快速腾飞。这一点必须站在学校事业整体发展的立场去考虑。
第七个问题:在新时期北外如何突出服务职能,更好地贡献于社会?社会服务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要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当然也要做好服务者。在“十一五”和奥运会期间,北外的志愿服务是整个奥运会期间的亮点。党中央、国务院为此专门做出了表彰。这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成就。在“十二五”和未来的2020年,北外在服务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方面,要结合中央的大政方略和自身优势,做出新的贡献。
● 杨学义书记总结讲话
今天学校召开各个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所谓动员,就是让所有参与人员都行动起来。规划的含义也很简单,就是“审视过去、分析现在、明确任务、谋划未来”。这一次制定“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实际上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的一个实质性体现;同时也是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鼓励全体师生、专家学者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体现民情的一个过程。
下面我简单谈几点认识和要求:
第一,各部门要把制定“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今天我们召开第一次动员大会,“集中动员、分层部署、扎实推进、彰显成效”,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院系切实行动起来,把制定规划当做核心工作的一部分,认真贯彻好、落实好。
第二,在制定规划过程当中,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吃透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我们的规划一定要和国家战略融合,如果跟国家需求不符合,也不会受到重视。同时,在制定过程当中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切入点,在比较中要彰显优势,在优势中要突出特色,在特色中要增加亮点。要突出重点,增加亮点,让重点鲜明,让亮点闪烁。
第三,在制定规划过程当中,一定要认真及时总结,特别是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经验和不足。我们制定规划实际上是对学校的定位,对学校发展的进一步学习和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过去的成绩要发扬,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有了经验才能够有信心。同时要找出不足,不足实际上也是一种财富,我们可以借鉴、可以调整。这几年我们在学校定位上逐渐清晰,比如1996年在制定“211工程”的时候,我们的定位是“三多两复一高”,郝平校长来了之后,定位就变成了“两多两复一高”,这次科学发展观我们又提出了“外、特、精”理念。
第四,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用锐利的眼光、科学的数据来论证发展的内涵。一要多开一些座谈会,包括一些老同志、专家学者甚至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和需求。同时要走出去,向兄弟院校取经,特别是可参照的兄弟院校,如上外、广外等。还有就是请国家机关、职能部门介绍一下国家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这对于我们制定规划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就是要广泛地收集信息,包括国内信息和国外信息。把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一下,比如在国际教育当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个水平中发展到了什么位置,和国外相关院校相比有什么不足等等。
主题词:“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报:学校领导 送:校内各单位
责任编辑:李茂林,崔玉晶 核稿:陈海燕 核发:杨建国
E-mail:bwghc@bfsu.edu.cn
印数: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