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北外“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作者:时间:2010-11-03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目  录

前  言. 3

一、“十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回顾. 3

(一) 取得的成就. 3

(二) 存在的问题. 5

二、“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6

三、“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6

四、“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 7

五、“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8

结束语. 11

前  言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基础,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为实现学校建设多语种、多学科、高层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关于制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规划的指示精神,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回顾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是目前我国外语类院校中讲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最齐全的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外国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间,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 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学校继续加强重点学科点建设,使其整体水平持续保持了在全国或北京市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德语语言文学学科新增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和俄语语言文学2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非通用语种的优势与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新增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乌克兰语、芬兰语、荷兰语5个非通用语种,通过亚非语种群和东欧语种群两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校非通用语种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学校投入5310万元用于“211工程”建设(其中学校自筹2610万元)。新增国际经贸、金融、新闻、法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汉语言文学9个非外语专业。由“九五”期间单一的语言文学学科、讲授29种外国语、开设31个专业,拓展至涵盖文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讲授34种外国语、开设45个本科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也从单一的语言文学发展到文化、历史、社会、对象国国情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近50个方向,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语言文学学科向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增加了四个硕士点和一个博士点,办学层次得到提升。申报并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外交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总数增加到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9个。

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教材。“十五”期间,学校成立了“课程、教材建设委员会”,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课程建设,在教材的编写、管理、资助等方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教材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取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被推荐为北京教改立项项目的有6项。3项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19项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项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取得丰硕成果。制定或修订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自选课题管理办法》、《关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的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外国语大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学校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恢复了校级自选课题立项申报制度,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北京市科研项目25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论文集和导读作品192部,发表论文1447篇;获得国家省部级、北京市各类学术奖17项。成功举办了首次“北外科研培训会议”,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热烈响应。

(二) 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十五”期间仍有一些制约学校学科建设的瓶颈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主要是:

多学科、多语种办学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尽管学校已经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学科专业门类仍相对有限。一些新建学科专业还不够成熟。如何不断完善多学科、多语种办学模式,进一步有选择地拓宽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覆盖面,以加强对更多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的研究,把新建学科做精做强,并突出外语品牌特色,亟待探讨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此外,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有些教学机构的设置还不尽合理,如法律和外交专业至今设在英语学院,制约了这些专业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员、政策、经费和物质保障。科研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备,合理的科研梯队没有及时形成;博士生导师队伍过小,年龄普遍偏大。一些必要的政策保障还没有建立起来。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精品课程门数有限,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在全国已经评选出的45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我校只有1门,与学校在外语教育界的地位很不相符。另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有的课程内容老化,尚有因人设课的情况。

教材建设有待加强,时代特色不够鲜明。一些外语专业的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体现时代特点。各学科尚未建立起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修订、重编、新编教材的工作都出现了一些不足和漏洞。在引进外语原版教材方面,一些兄弟院校已有不少新的进展。这些都给我校的教材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科研层次较低,有组织的团体攻关项目不够多,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较少。纵向看,我校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有影响力的成果;横向看,与兄弟院校相比,近几年我们在科研发展上有些落后,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不高。国家、省部级项目较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有限。学术团队合作精神有待加强,科研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整合,科研活动长期处于自发状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评价机制滞后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专门机构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研体制亟需创新。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进行创新和突破。

二、“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科研并重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指示精神。围绕提升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按照“强化优势,调整结构,明确重点,合理布局”的学科建设指导方针,推进“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多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承担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世界不同文化,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引领社会文明进步。

三、“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发展北外特色的学术研究,打造以“外语教学研究、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为鲜明特色的 “北外学派”。在突出外语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构建以国家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为核心的学术创新平台,高起点、大手笔,集中力量开大船,推出有影响的学术工程,产出一批学术精品和标志性成果,提升我校的学术竞争力。

“十一五”时期,力争使外语语种规模达到42个,本科专业达到55个左右,硕士点达到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0个,法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有较快发展。

建好英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使其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和领先地位,并力争在“十一五”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将重点建设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法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争取新增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对现有的非通用语种进行扶持和保护的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增加8个新语种,以保持学校在非通用语种教育和国别研究方面的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

四、“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

 

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课程教材建设,力争取得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提高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能力。

集中建设“三大中心”,即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

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在保持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整合学术资源,搭建学术创新平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五、“十一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理顺学科组织结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对现有的教学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和资源整合,条件成熟时,现有的外交系和法律系从英语学院独立出来,建立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建立新的公共英语教学机构。

力争重点学科点有新的突破。努力办好现有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对其它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些专业无论在教学、科研、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加大非通用语种建设力度,继续拓宽非通用语种的覆盖面。加强三个特殊的非通用语种建设:葡萄牙语、瑞典语、意大利语,三年每个语种投入50万元。申报并筹建西亚、中东地区以及北欧地区的语种专业。它们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莱语、挪威语、冰岛语和丹麦语,另外,还将增设希腊语。采取聘请外籍专家、引进专业人才、培养青年教师等方式创办和建设新的语种专业。

培育新的硕士、博士增长点。支持准备充分且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点的建设。在加强传统学科,保持北外鲜明特色的同时,优化学科结构,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培育和扶持新兴学科,使之成为我校新的硕士和博士增长点,逐步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格局。“十一五”期间,增设2个非外语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在现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增加法语专业博士点,使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0个;在已有13个硕士点的基础上增加10个硕士点:国际法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新闻传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

做好“十五”“211工程”的全面验收工作。周密筹划、积极申报,力争进入国家“十一五”“211工程”建设行列,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提升我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以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建设,组织学术团队集体攻关,力争在学术研究上有较大突破。推进国别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研究,继续保持和发扬我校语言文学研究、国别研究和翻译传统强项,加大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新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搭建学术创新平台,积极发挥研究所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作用,组织学术团队集体攻关,力争在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上有较大突破。发挥学校专门研究机构作为学校科研核心力量的作用,支持各院系所属的研究中心,成立一系列非实体研究中心,如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等,开拓更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提高学术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争取高层次项目、高水平论著的产出,在CSSCI、SSCI论文索引上有较大突破,完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校科研系列拳头产品,从根本上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使我校的科研成果在国内保持领先并有较好的国际知名度。继续推进学术著作的出版资助工作,并拨专项经费资助其它各类学术成果、学术期刊的出版;在原有的资助学术专著出版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优秀博士文库”、“非通用语教材”、“非通用语词典”、“学术论文集”等系列出版计划,大力推广我校学术研究的成果。争取每年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尽快完成《俄语学习》、《德语学习》和《法语学习》的资源整合,腾出刊号,编辑出版《中国外语教育》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积极主办、组织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术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迎接国际国内学术竞争的挑战。每年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5-7次、国内高规格的学术会议8-10次。由学校和相关单位共同策划,学校统一部署安排,保证质量和效果。

设立专门科研奖,鼓励开展学术研究。拨专项基金设立“许国璋奖”、“王佐良奖”(暂定名),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继承和发扬我校优秀学术传统,推出新的学术大师。参与高水平的学术评奖活动,加强对优秀科研成果、优秀人才的宣传和奖励,努力推介我校的科研成果,扩大学术声望。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鼓励科研创新。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原创力和民族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整合全校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研究生院。逐步完善和改革招生办法,争取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生源,提倡研究生与导师共同成为科研创新主体,充分发掘研究生科研潜力;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访学制度,支持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研究;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

培养学术精英,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倡导学术自由、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和他人创造的学术规范,积极推行科研休假制度。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加强科研梯队建设,培养科研后备力量,重点扶持中青年学术新秀,将科研培训制度化;鼓励团队合作集体攻关;适度扩充和有效利用学校已有的科研编制,灵活采用流动科研编制,与科研项目挂钩;鼓励学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

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重点支持“三大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建设。在加大原有学科专业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对每个新建学科专业投入100万元启动经费(含调整后新建的院系)。根据学术研究项目类别,每年拨出近1000万元用于专项支持。重点做好“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专门研究机构作为学校科研核心力量的作用,为学校的科研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制定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为研究所的发展和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各院系所属的研究中心,全面推进学校的科研发展。

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成果鉴定、成果申报管理;加强对各类学术会议及其它学术活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研机构的建设,充实人员编制,增强科研管理队伍;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20-3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每年投入50-60万元用于教材资助出版。努力建设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5—10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20门校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完成全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开始实行全校的学分制改革。

结束语

今后五年是我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团结奋斗,再创辉煌。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学叉、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努力使我校学科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