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竞争的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杨建国 龚波
毋庸置疑, 现代大学竞争已如火如荼, 呈“ 白热化”趋势: 大学之间不仅比数量、比质量, 而且还比资金、比大楼、比大师、比影响力等。竞争有良性和非良性的, 有理性和非理性的, 有短线和长效的。不同的竞争态势, 导引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也推动并设置了不同的发展战略, 由此决定了别样的大学命运。那么, 在日趋激烈的大学竞争背后, 所隐藏的根本诱因究竟何在?由诱因所定位的发展战略又如何设置并何以确保大学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竞争究竟何以发生:基于资源分析的视角
大学竞争现象并非空穴来风, 既有历史的依赖性,又有现实的内在和外在的诱发机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 作为事业单位的大学逐渐成为拥有独立利益的行为主体和兼具公益性、非公益性的特殊组织, 大学内部与大学间的市场化行为越来越多, 原有体制在限制大学发展独立性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责任风险。为适应这种变迁了的新形势,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开启了一场至今仍未结束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过程。在此过程中, 大学竞争作为一种新现象, 表现出诸多的市场逻辑, 如供求矛盾、竞争机制和成本收益, 自然也具有一定的利益性、经济性和非公共性。如在教师流动方面, 传统的通过行政调动来实现大学间教师流动和师资配置的情况逐渐弱化, 各大学都注重通过经济地位、物质待遇、科研条件等市场化要素来吸引优秀教师, 以求获得比其他大学更强的竞争力, 从而通过优势的人力资源获取更多的竞争资本; 又如“ 21 1 ”工程、“ 985”工程等,大学之间争生源、争气派、争排名, 竞争呈现出一派“ 繁荣”景象。
透过现象反思, 大学竞争的本质何在? 或者说竞争背后的根本诱因何在? 笔者以为, 大学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基于资源( 广义上讲) 的争夺、占有和利用, 是一种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创生资源的系统过程。众所周知, 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 都是有限的和有益的。大学要发展就需要占有和消耗资源, 在竞争中要获胜就必须占有比别人更多、更稀缺、更有效的资源,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皆应如此。这也是由资源的内在本性决定了的。资源的本性就是可利用性, 即为人所使用的特性, 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要素的总和,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之一。就资源价值而言, 典型的稀缺性、多用性、整体性、流动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等特征注定了大学对资源竞争的内在动力; 很多资源还具有排他性, 有明晰的产权主体, 有界定的支配权限, 人力资源则构成竞争的主体, 这都为各个大学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准备了理论前提和实践意义。没有资源的占有, 大学就谈不上发展, 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竞争力, 没有竞争力就无法持续下去。故此可以说, 大学竞争因资源而发生, 这是竞争的诱发机理; 大学竞争也为了资源而存续, 这是竞争的直接目的所在, 两者都服从于大学的发展,服务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的资源战略:谁主竞争之沉浮
既然大学竞争在本质上就是对资源的占有、利用和再生的系统过程, 那么, 各大学要在竞争中获胜, 首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战略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 继续创生新的资源形态, 这就涉及大学的资源战略问题。资源战略其实就是基于资源问题上的战略, 包括对大学资源的定位、获取、整合、保护和创生等系列过程。在大学规划中, 资源战略往往不足显要, 但每一个规划背后都需资源做支撑,资源战略规划很大程度上可主大学竞争之沉浮, 决定竞争之成败。笔者以为, 大学资源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 科学认识资源, 充分获取资源, 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 合理保护和创生资源。由此笔者提出大学相应的四大资源战略, 即资源定位战略、资源获取战略、资源整合战略和资源更新战略。
1.资源定位战略: 主要回答的是大学竞争的“ 资源是谁, 资源在哪里”, 标准是树立资源意识, 锁定资源类别, 找准资源发展方向。为便于分析, 这里把大学
资源定位如下: (1 )物化资源, 即大学的硬件资源、器物资源、经费资源等, 这是办大学所需要的校舍、设备等基础条件, 而办学经费是大学运行的润滑剂, 缺之不可。(2)人力资源, 即指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是大学资源的核心部分, 其价值增殖空间很大。(3)智识资源, 即指知识资源、学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这是大学最宝贵、最具优势的资源形式, 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质所在。(4)空间和时间资源, 即大学在距离、地理位置上的形式和在时间上的周期性、连续性等。(5)制度资源, 即大学的组织资源、政治资源、体制资源、管理资源等, 大学的组织定位如何, 大学的政治网络如何, 大学的管理体制如何, 都影响着资源的来源和质量。(6)社会资本, 即大学的对外影响力、社会网络、文化理念、校友资源等, 这是大学由内及外的影响力因素, 这种资源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凝练, 是大学增殖空间很的资源。以上资源主要可分为两类:硬资源和软资源。(1 )和(4)项是硬资源, (2)、(3)、(5)和(6)项是软资源。大学竞争要取胜, 必须对以上资源有准确的定位, 明确哪些资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 战略上要有取有舍、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所为有所不为。
2.资源获取战略: 主要解决“ 资源如何取得”的问题, 标准是合法、高效和丰厚。理论上讲每所大学在资源竞争上都应是公平的, 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但事实上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中央所属大学和地方所属大学、综合大学和专业院校之间很难站在一个起点上获取资源,即便如此, 每所大学仍有自己的资源获取战略。对硬资源而言, 大学的普遍做法是: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通过项目形式获取国家和教育部门的经费资助; 争取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学校经营, 减少学校对直接成本的投入, 加大学校硬件和软件的融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增强学校造血功能, 提高经济实力。其中通行的战略就是用政治资源、体制资源、校友资源、人力资源获取更丰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这已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下的独特运行战略, 也是大学竞争中的一种“ 潜规则”。对软资源的获取, 大学尤为注重。对人力资源, 主要以优厚条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对智识资源, 主要是提高学术原创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对制度资源, 不断开拓政治资源, 获取政策支持; 对社会资本, 主要是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文化含金量, 建立董事会扩展社会网络系统, 积极发挥校友资源。
3.资源整合战略: 主要解决“ 资源如何用, 如何用得更好”的问题, 标准是效率、效益和节约。获取资源重要, 用好资源更重要。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缺乏资源是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更大的问题: 缺乏成本意识, 利用效率普遍不高, 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资源利用缺乏监督, 重硬资源轻软资源建设等。针对此, 大学的资源整合战略主要是: (1 )盘活现有资源, 挖掘既有资源使用边界, 增加边际收益, 做到“ 源”尽所能; 通过有效的责任机制、激励措施等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进而提升大学的整体办学效益。(2)激活沉没资源,调整利用方式, 改进利用手段, 打破大学的部门限制,统筹全校紧缺资源、流动资金的分配方案, 在项目上实施“ 抓大放小”, 对某些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提供资源扶持政策。(3)建立资源利用预警机制, 加强资源利用内部审计, 坚决避免资源浪费, 杜绝“ 公为私用”现象, 保证国有资产和大学资源的公益性地位。(4)坚持大学硬资源和软资源建设一齐抓, 尤其重视软资源建设。如大学的社会声誉是无形资产, 深厚的人文积淀是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的确立历时久远, 大学要通过有力措施保护好自己的无形资产, 始终秉承并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理念,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尤其注重学术大师的培养, 以提高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4.资源更新战略: 主要解决“ 资源如何保护, 如何持续更新”的问题, 标准是注重生态性和持久性。变革时代, 大学的资源非一成不变, 无论从数量、质量、范围等总是处在持续的变更之中。“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资源有进有出才能更有效, 才能产生新的创造力而不致沉没。大学资源更新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资源保护战略。大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 还要合理保护; 大学组织具有公益性, 不少资源自然也有公共性。如果大学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只有消耗没有保护, 一些重要的公共性资源将被过度损耗, 产生资源使用上的非生态化, 从长远看必将损害大学的社会声誉和组织形象。(2)资源更新战略。大学要善于对原有的资源进行结构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要素, 提高管理者对资源重组的执行力; 勇于拓展资源来源渠道, 在资源结构上打破传统习惯,开拓新的资源空间;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动员专业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学校资源战略, 为增加资源总量、创新资源结构、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作出努力。
三、大学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冷观资源战略的几对关系问题
从关系上说, 大学竞争和资源战略都是大学发展的手段, 资源又是竞争的直接目的, 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目标。“ 竞争资源发展”, 构成了现代大学运行的内在逻辑, 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短期利益”与“ 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 就是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不可舍本逐末。要通过竞争以求可持续发展, 大学在资源战略上必须冷观几对关系问题, 才可维持三者的谐和共振。
1.保守和开放的关系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 Hesburgh) 所说, 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 同时也是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组织。在大学的资源竞争中, 提倡保守并非全盘否定, 对某些思想资源、学术资源、文化信念的保守和捍卫对学校往往具有终极性意义, 而过度的开放理念和市场化取向对大学这个应当和社会保持一定远距的批判性组织而言并非总是好事, 稍微不慎, 大学决策者的某些做法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大学保守的实质是理念的坚守, 把内心的认同外化为现实的实践, 呈现独立性和自主批判性, 而开放意味着对某些信念的放弃, 外围的环境由此导引大学在开放和变革中的某些浮躁之举, 甚者可能背离大学组织的根本使命。
2.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大学对资源的继承理所当然, 这是由大学的历史周期性和组织的延续性决定的。大学从初创到规模再到品牌, 必须依赖和承继历史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和独特经验: 硬资源是直接可用的, 如资金、基金、校舍等; 但软资源必须消化才可用, 不能全盘照搬, 这就提出了资源创新问题。继承什么? 如何继承? 其中就孕育了潜在的创新, 而在继承基础上的资源创新并非易事, 何处创新、何时创新、何以突破, 这些复杂问题绝非线性般简单。新的资源哪里来? 新的资源如何用? 新的资源如何分? 组织内部资源需创新, 外部环境和条件也要创新, 竞争的大学注定了创新的本能, 创新在大学无处不在。
3.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问题。时间是衡量大学最好的量标, 又常以当前和长远来衡量大学的进程。在资源战略问题上, 大学往往难以取舍当前和长远的两难困境。如时下一些大学急功近利, 盲目扩招所致学生素质低下, 其结果是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的消极评价和社会的不良反馈; 一些大学则对大楼、大厦乐此不疲, 对寻财找钱不惜代价, 获得了表面的、短暂的“ 繁荣”, 却丢掉了大学更持久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学组织极具生命力, 生长周期异常漫长, 长远的视角对资源获取和利用都是本质诉求, 如果不惜代价、盲目追求高速发展“ 麦当劳”式的短期利益, 则常常导致未来发展的重重困难和更大代价。相比之下, 舍弃一些眼前的非理性做法, 丢掉一些博弈而来的既有资源, 未必不妥。大学终归不是为“ 钱”和利益而生的, 大学始终是学术的殿堂、知识的原创地、人才的摇篮。
4.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问题。如果大学在资源战略上都是“ 格式化”的千篇一律, 所用策略如出一辙, 所付代价类似照搬, 那么所得资源也难源源不断, 所用资源也非游刃有余。大学本身是崇尚个性的, 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有研究领域, 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能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源类别, 资源来源也才能持久富足。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仅为3,000 人左右, 比起上万人“巨无霸”大学而言数量不济, 但它有个性、有特色, 因培养了2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闻名世界, 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 资源丰富、经费充足、校友杰出, 也因此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社会的信赖和资源支持, 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经验对我们办大学、运营大学深有启发.
本文发表在<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6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