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杨建国 李茂林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国家利益深化需要的与一定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也就是说,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着眼于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一、薪火相传——北外有着优秀的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传统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有着独特创办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著名高等学府,也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知名学府。北外是目前我国外语类院校中历史最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她的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后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原延安外国语学校、外事学校改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两校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
目前,北外正致力于将自身建成“多语种、多学科、高层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外国语大学”。北外的“外、特、精”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北外作为外语院校,以“外”为本,包括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翻译、汉语国际推广、国际合作交流;也包括多语种、多门类、高层次的外国语言文化学科群;还包括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高素质外语专门人才等方面。目前北外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桥梁、外语教育的重要示范园地、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展示北外“外”的风采。同时,在68年风雨兼程、沉淀砥砺的办学实践中,北外始终将教育教学工作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热爱祖国、投身国家外交事业的精神传统;二是以本科为本、培育外语精英人才的教学特色;三是博采中西、会通中外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再次,北外坚定不移地奉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北外没有大规模扩张,而是保持了适度的增长,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北外培养的国际化战略人才遍布全球,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近70年来,北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外交、外事人才,特别是驻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外交官中绝大多数是北外的校友。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1000人。北外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此外,在商务部、新华社、文化部、中联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广播电视部等部门,中央各部委涉外机构,以及外企、金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部门,北外的毕业生也占有很大比例,他们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北外的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坚持学科创新——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的物质基础
(一)顺应社会发展,拓展富有生命力的新专业
近年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仅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外语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要求外国语大学必须增设有生命力的新专业,培养出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北外在不断巩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传统优势特色的同时,积极促进新兴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如国际经贸、国际金融、新闻、外交、国际法学等专业在开设后,一直在不断挖掘出新的发展潜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展战略,确立了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学科优势。截止目前,北外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形成了外语与外交、国际经贸、中文、法律、新闻等学科相复合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很好地进行了学科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顺应国家战略,开设全面高质量的外语专业
北外是目前我国开设外语语种、特别是非通用语种最多的外语院校。学校开设的62个本科专业中,有49个外语专业,其中 17个非通用语语种为全国唯一学科点。北外的欧洲语种群(涵盖25个语种)和亚非语种群(涵盖17个语种)是目前我国涵盖面最大最广的两个非通用语建设基地,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北外服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建立了“欧盟国家官方语言整体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下,北外增设6个新的语种: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和马耳他语。至此,北外开齐了所有欧盟国家23种官方语言。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欧盟国家、中欧关系和中欧教育合作开展研究,为我国建立多语言人才储备基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参与社会服务,全方位践行专业知识
多年来,北外一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以“志愿者”形式服务社会,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北外学生志愿者先后为世妇会、APEC青年节、财富论坛、中非论坛等重大会议和国际赛事提供志愿翻译和服务工作。他们精湛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期间,北外师生参与奥运志愿者服务的程度和比例之高,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北外有近3000名学生成为“奥运志愿者”,为各个奥运比赛场馆和奥运官员提供了“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语言服务。包括罗格、维尔布鲁根等几十位奥林匹克大家庭主要官员,都由北外学生全程陪同翻译。“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更是立足北外,服务奥运。其出色的工作表现更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专门表彰。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样有北外志愿者们的身影。
2006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由北外创建并实施的“歆语工程”,以“传播美妙语言、共享和谐讯息”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着眼点,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经过几年努力,“歆语工程”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声誉并创建了我校服务社会的品牌。2009年暑假,北外在河北省、湖南省、四川灾区及北京近郊顺利开展了“歆语工程”项目,效果明显,反响强烈。目前,2010年“歆语工程”正在开展,北外学子奔赴湖南、甘肃、江苏、辽宁等地,正在付出他们的汗水,贡献他们的热情。
三、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的理论保证
(一)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倡导精英培养模式
北外坚定不移地奉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北外并没有像其他很多数高校一样,进行大规模扩张,而是保持了适度的增长,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办学规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仅以近10年来北外招收的本科新生人数为例,2001年至2010年,北外招收的新生人数分别是977、968、1049、1055、1194、1043、1176、1165、1186、1142人。可以看出,北外近10年的招生规模变动不大,招生人数最多的2005年(1194人)也仅比招生人数最少的2001年(977人)多出217人。尤其是2005年之后,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稳定,基本都维持在1100-1200人之间的规模。这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大幅扩大招生规模的今天,实属不易。北外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战略,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路。制定精品战略,摒弃以数量取胜的粗放型竞争理念;坚持小班教学的精英培养模式,靠质量、靠品牌、靠内涵形成的竞争力取胜;瞄准高端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为国家培养大批亟需的高层次外语专门人才和精通外语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人才。
(二)坚持精品科研,关注非通用语国别研究
北外倡导精品科研,科研要立足教学,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得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北外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北外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北外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校拥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和《国际论坛》三种全国核心期刊,此外还出版《英语学习》、《中国俄语教学》、《俄语学习》、《德语学习》、《法语学习》等刊物。
除了通用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的科研外,北外在非通用语国别文化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北外非通用语国别文化研究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学术资源,搭建科研平台,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在国家亟需的非通用语国别文化研究、地域研究、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国家阿拉伯文化首席专家纳忠先生的《阿拉伯通史》,是至今为止中国学术界这一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由北外各非通用语种专业所撰写的《国别文化丛书》,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北外所主办的《国际论坛》是目前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核心期刊,北外在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国际软环境研究,以及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中东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东学西渐”,积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在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研究方面,北外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亚非学院邱苏论教授所翻译的泰文版《大唐西域记》、薛庆国教授所翻译的阿拉伯文版《老子》、常世儒教授所翻译的西班牙文的《论语》,都在对象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目前在东南亚出版的《湄公河》、《占芭》等几份外文期刊均是由北外亚非学院主持。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目前是国内唯一一所具有正式编制的以研究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为宗旨的研究机构。十余年来,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带动了全校所有非通用语种专业参与研究,使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的根本条件
(一)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在日常的教学中,北外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融入教育和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北外利用一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在读期间短期出国学习的机会。北外每年组织50-100名学生利用暑期赴国外参加课程学习,实地体验外国社会与文化。北外在非通用语种教学中,还积极实施“7+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每个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在北外学习4年期间,7个学期在北外,1个学期在海外,在大三阶段会有半年去对象国学习的机会。通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国际思维能力,增加了他们对对象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力。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北外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此外,北外还充分利用外语语言优势,拓展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平台,采取短期留学机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聘请外国专家、开辟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方式,努力形成以中外语言文化交汇为底色、以沟通中西文化为己任、以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为渠道的国际化育人特色和较为完善的国际化育人机制。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型育人机制
在教育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外有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这里以北外正在着手实施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力求通过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拘一格选拔、培养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国家发展亟需的、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承担重任的国际化战略人才方面探索和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精湛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高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内容:两个培养方向:一是培养精通非通用语和英语、掌握对象国国情及区域文化,具备区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致力于对象国及区域研究的国际化战略人才;二是培养英语技能精湛,具备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功底,以及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金融、国际法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际关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人才。课程模块:根据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共分五大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课程教育模块,国际化培养模块,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体能心理教育模块。
五、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的外在保障
(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
北外充分利用外语语言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采取本科生短期留学机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聘请外国专家、开辟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力求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截至2010年3月,北外与世界上65个国家和地区的329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其中大学255所),建立了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合作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北外近年来每年都选派大量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与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早稻田大学、海德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是目前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最多的国内大学之一。此外,北外还与东盟地区的3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大学校长论坛”机制,与国际知名的“21世纪大学联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等。总之,通过多种国际合作项目,北外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化育人氛围,开辟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二)加大孔子学院建设,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北外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在新时期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先后创建了1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国内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且运作良好的高校之一。其中,欧洲12所、亚洲2所、美国1所。包括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和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列日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孔子课堂,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不仅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北外的学生和教师开辟了新的学术交流渠道。
2009年6月25日,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在北外揭牌并正式启动。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输出,更是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展示中国和平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于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当地人民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以及中国在全球拓展文化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外国语大学必须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开放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但要有质量过硬的国内师资,还要积极从全世界引进优秀师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水平的方向发展。北外在国际师资力量引进方面,广泛利用国际优秀师资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从1944年至2009年底,北外共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聘请外籍教师3300多人次。近年来,通过政府协定、校际交流和民间推荐等渠道,每年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达160人左右,将近占学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外国专家和教师分布在全校各个院系,学科领域涵盖了文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他们不仅传授语言文化和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外语技能得以迅速提高,而且还为中国教师带来了多元文化视野、现代教育理念、学术研究方法和最新信息资料等。
本文发表于《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