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一流建设 > 正文

国内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之路

作者:时间:2011-10-24

 

国内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之路* 

——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

杨学义 李茂林

[摘要]从最早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的建立开始算起,国内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至今已有70个年头。70年中,有很多规律和经验可循,对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其未来之势进行展望,对于外语类高校自身的发展,对于外语类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语类高校;建立;发展;北外;70周年 

 

一、国内外语类高校建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出于抗战需要,建立了第一批外语类高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打跨德、日、意法西斯联盟,就必须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尤其要同苏联人民和红军联合作战。加紧培养懂俄文的军事干部,已成为当务之急。”[1]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办高等学校俄文系和俄文学校。主要有延安大学俄文系(1941-1943年)和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1941-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逐渐明朗,为适应新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1944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延安外国语学校。周恩来总理寄语延安外国语学校时强调:“外国语学校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2]抗战结束后,延安外国语学校部分师生抵达张家口,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几经辗转,后又成立外事学校、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在此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了外国语学校,全国解放后组建成为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在政治思想教育、外语教育、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3]可以说,这段历史,是我国外语类高校建立和发展的雏形。

(二)20世纪50年代:出于新中国建设需要,建立了第二批外语类高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苏联建立了盟友关系,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出于新中国建设需要,我国亟需培养大量俄语人才,国内开始建立一系列俄语高等学校。1949年10月,为了满足华北地区,尤其是首都地区俄语人才的需要,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后改名为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1949年12月,为了满足华东地区俄语人才的需要,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成立。同样,为了分别满足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俄语人才的战略亟需,1952年11月,西北俄文专科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前身)成立,1953年5月,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四川外语学院前身)成立。可以说,上述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均是出于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大批俄语人才的需要。这些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俄语人才,他们为中苏盟友关系和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有不少成长为杰出的外交官。

(三)20世纪60年代:顺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需要,建立了第三批外语类高校

自20世纪60年代始,中苏摩擦逐渐增多,中国开始实施“多边外交”政策,与法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改善与日本外交关系等。1964年,周恩来指出,“外语干部无论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有很大矛盾,要大力抓外语干部的培养工作。”[4]根据周恩来的指示,1964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指出:“目前高等外语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个外语教育的基础,同国家需要很不适应,呈现出尖锐的矛盾。”[5]根据规划纲要,为顺应中国新型外交政策需要,为顺应国内对外语人才的新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集中建立了一批外语类高校。1962年6月,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即北京语言大学前身)建立;1964年,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大连外国语学院前身)、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一年之后,即1965年7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成立。这一时期外语类高校密集成立的现象,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与国内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20世纪90年代后:顺应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需要,各个外语类高校在新时期获得突破性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开始迈入世界大国行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都进入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外语类高校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在国际国内两个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外语类高校,都实现了由单一语言学科向文、管、经、法等多学科性大学的转变。这一时期,外语类高校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入选“211工程”高校,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外语类高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1996年)和上海外国语大学(1996年)跻身“211工程”高校行列,成为国家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外语类高校。二是由学院发展为“大学”,截止2011年,9所外语类高校中有6所已经由学院发展为大学,占9所外语类高校总数的67%。在学科不断拓展的基础上,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分别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6年6月,北京语言学院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又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2月,西安外国语学院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0年5月,天津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以上两个方面的变化,是外语类高校积极应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不断丰富学科门类和增强办学实力的过程。

二、国内外语类高校建立和发展的特征

(一)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从上述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就可以看出,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如北外诞生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从延安到张家口,从西柏坡到首都北京。建校70年来,北外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外语特长,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建校60多年来,上外学子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他外语类高校多年来都顺应国家战略号召,积极投身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外语外事人才。可以说,国内所有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都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应对国家特殊需求,语种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多年来,外语类高校一直顺应国家外交外事特殊需求,不断开设新的非通用语专业。[6]语种不断增加是外语类高校发展的重要标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外语语种增加的历史就是外语类高校发展的历史。如北外、上外、西外、川外,以及后来成立的大外、天外等,在成立之初,培养目标都是单纯的俄语或日语人才,培养人才种类比较单一。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专业数量逐渐增加。如1952年8月,上外开设俄、英、缅、越南、印度尼西亚5个语种,到了1958年,又增设了德、法、日、阿拉伯、西班牙等语种。[7]1964年成立的三所外语类高校,20世纪70年代已初具规模,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截至1970年8月,设有日、英、俄、朝、蒙语五个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1972年已经有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德语、俄语、捷克语、阿尔巴尼亚语、日语、阿拉伯语、朝鲜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专业;1974年,天津外国语学院也已经有了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多个语种专业。改革开放以后,外语类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的步伐就更快了。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1984年,北外的外语语种数量为28种。[8]2004年,增至31个语种,从2004年到2010年,又增加了18个语种。仅2009年,就新增6个新的语种: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和马耳他语,开齐了所有欧盟国家23种官方语言。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是全国讲授语种最多的外语类高校,共开设49个外语语种。

各个外语类高校的外语语种设置情况如下表1所示。

1:外语类高校本科专业数和开设外语语种数简表[9]

学校

本科专业数量

开设外语语种数量

涵盖学科门类

北京外国语大学

62

49

文、法、经、管

上海外国语大学

36

20

文、教、经、管、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6

15

文、经、管、法、工、理、教、艺

北京语言大学

23

9

文、经、法、工、管、历、教

西安外国语大学

39

11

文、经、管、法、教、理

天津外国语大学

28

11

文、经、管、法、教

四川外语学院

28

11

文、经、管、法、教、哲、政

大连外国语学院

25

10

文、管、经、工、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4

10

文、经、管、法

(三)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专业不断拓展的过程

外语类高校建立和发展也是非语言类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增加和拓展的过程。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外语类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在传统的语言专业之外,开始逐步设立社会亟需的非外语专业。1981年7月,北二外成立了旅游系和外经系,改变了单科院校的局面,形成了语言学科与经济学科并存的格局。[10]1983年,北二外划归国家旅游局管理,该校在本科专业中增设了旅游经济、饭店管理、旅游财会、旅游统计和对外经济管理等非语言专业。到了1991年,又增设了饭店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旅游日语等特色专业。至2010年,北二外的非语言学科数量达到了10多种。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上外逐步增设了经济、管理、金融、法学等复合型(非语言类)专业,从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转变为多科性外国语大学。1994年,上外成立国际经济法学院(1998年又更名为法学院),创办了复合型的法学本科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英语)。自此,外语类高校开设新型非语言类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外语类高校还建立了艺术学院,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国际艺术学院(200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艺术学院(2005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了艺术学院(2010年)。可以看出,外语类高校非外语专业的设置情况,除了北外和上外之外,其他外语类高校都是非语言类专业占了学校专业总数的大半。

(四)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基于社会新形势发展变化需要,外语院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在确保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增设经管法类等专业课程,通过专业方向或辅修等形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从单一的语言类人才向以外语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内开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其它院校也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几乎所有的外语类高校都提出了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目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如“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双学位”等。

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个外语类高校商贸学院的成立。所有的外语类高校都成立了商贸学院,虽然名称不尽统一,但其人才培养宗旨大抵相同,即凸显国际特色,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最强英语背景的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具有国内最强外语背景的经济和管理学科。毕业生的外语达到相当于英语专业的水平,同时又接受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学科的教育,毕业生可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专业沟通和学术研究。从目前看,商贸学院学生的毕业之后表现出高就业、高起点、高层次三个重要特征,毕业后进入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和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比例比较大,表现出了一流的就业竞争力,这已为成为外语类高校商贸学院人才输出的一大特色。可以说,商贸学院的开设是外语类高校学科拓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外语类高校开设商贸学院的情况如下表2所示。

2:国内外语类高校开设商贸学院情况一览[11]

学校

建立时间

具体名称

涵盖本科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1年

国际商学院[12]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上海外国语大学

1993年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

2006年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997年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经济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

2001年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北京语言大学

2001年

国际商学院

金融学、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02年

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法学和商务英语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07年

国际商学院[13]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

四川外语学院

2007年

国际商学院[14]

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

大连外国语学院

2009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15]

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日语)、财务管理(英语)和市场营销(英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1年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文化贸易、金融学

三、国内外语类高校未来发展之走向

(一)建设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世界外语类高校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和东欧国家——的外语类高校,建设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是主要发展趋势。如创立于1954年的韩国外国语大学,成立之初仅有英、法、德、汉、俄等五个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校以语言学科为辐射源,不断增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到了1980年,在强化了理工科专业体系之后,该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如今,在韩国,韩国外国语大学已经被认为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高校之一。其他如日本的东京外国语大学、韩国的釜山外国语大学、越南的河内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也都以优势的语言学科为基础,积极拓展学科类别,实现了由单纯的教授语言的高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国内的外语类高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设成为多科性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学科门类已经比较完善。但总体而言,距离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尚有较远距离。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语类高校的自然科学学科建设还非常薄弱,而综合大学一般要有科研实力强劲、学科规模完整的自然科学专业体系。不可否认,若干年后,国内的外语类高校有可能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但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凸显、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内外语类高校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提高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需求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在60种左右。而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外语语种数量或开设的语种对象国研究数量,已有相当规模,覆盖面已非常广泛。如美国有270 多个语种,俄罗斯有120多个语种,法国有90多个语种,英国有80多个语种。开设更多非通用语种,除了为国内经济社会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我国的非通用语人才目前仍然比较稀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因为一方面国家的外交、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非通用语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非通用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严重的断档时期。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语类高校中只有北外和上外的语种较多,分别为49种和20种,而其他外语类高校一般只有10个左右的语种。大力开设非通用语种,提高非通用语种数量,发挥外语类高校的独特优势,是外语类高校未来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外语类高校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但面对新形势发展需要,外语类高校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外语类高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后外语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培养各类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大型企业需要的国际拓展人才。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要求外国语大学不断增设市场亟需的新专业,培养出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四)打造国际化育人机制——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环境保障

外语类高校必须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外语类高校必须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要充分利用外语语言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采取本科生短期留学机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聘请外国专家、开辟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努力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多数外语类高校都承办了海外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官方网站数据显示,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16]外语类高校都积极参与国家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了17所海外孔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承办了16所海外孔子学院。据统计,9所外语类高校一共承办了56所孔子学院,约占中国海外孔子学院总数的17%,即1/6还多。可以说,外语类高校承办孔子学院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都是比较突出的。孔子学院的举办,为外语类高校融合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育人环境,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五)提高外语类高校自身办学层次——外语类高校自身建设的发展诉求

目前,9所外语类高校中,有的已经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有的还处在教学型大学阶段。但几乎所有的外语类高校在建设目标中都提到,要建设“国际知名”(或“享有较高知名度”)、“有特色”、“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要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先进行列”、“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或“多学科”)大学等。没有一所外语类高校提出在未来5-10年内建成“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符合当前我国外语类高校发展的实际。就目前各个外语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办学层次而言,要达到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尚有一段距离。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研究为导向,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建有研究生院,拥有的博士点不少于20个,并且一级学科博士点不应少于10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不应少于100人等。[17]目前,国内9所外语类高校还不能达到这些标准。多数外语类高校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都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举,强调发挥传统学科和新建学科的特色,以学科带头人建设,以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这些都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明显特征。所以说,在未来5-10年内,外语类高校中,已经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应继续完善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建设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尚未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外语类高校,应继续突出特色,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争取早日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但从长远来看,一些有实力的外语类高校,在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应树立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长远目标,朝着这一目标做好学校长远规划。


*本文涉及到外语类高校主要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9所高校。

本文在写作过程当中,多次联系各外语类高校相关部门,如北语国际合作交流处和国际商学院、川外发展规划处、北二外院办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天外高教研究室和国际商学院、大外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外党校办等,他们为本文写作提供了最新的数据,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1]付克著.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51.

[2]北京外国语大学志[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4.

[3]付克著.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55.

[4]李传松等.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28.

[5]李传松等.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29.

[6]注:这里的“非通用语”采用的是广泛定义,是指除英语之外的所有外语语种。

[7]http://www.shisu.edu.cn/brief/history.htm,2011-05-15.

[8]杨学义. 世界语言类高校纵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4.

[9]注:本表系作者综合各外语类高校官方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各网站数据更新日期一般为2011年4月或5月。

[10]杨学义. 世界语言类高校纵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20.

[11]注:此表根据各个外语类高校相关商学院官方网站数据整理而成。

[12]注:由原国际经贸学院改建而成。

[13]注:由原国际经济与法学学院改建而成。

[14]注:由原国际法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15]注:由原旅游管理学院改建而成。

[16]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1-05-25.

[17]参见:王琴,何凌云.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水平排名及分析[J]. 评价与管理. 2008(3).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文发表于2011年第10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