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参考》第42期: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活动会议

作者:时间:2011-04-15

编者按:2010年11月7日,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活动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主题聚集在“提高教育效率”这一研究课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期《领导决策参考》对本次界别活动动态、各位委员的主要观点、全国青年联合会情况进行了梳理,供参阅。 

 目录

● 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活动会议动态 ……………… 2

● 各位委员主要观点汇集 ……………………………. 3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介 ………………………….. 9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名单 ….. 11

 

 

正文

●  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活动会议动态

2010年11月7日,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委员会在我校举行界别活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王晓,全国青联副主席、我校校长陈雨露,全国青联副秘书长王立健,全国青联教育界别委员会秘书长童之磊,全国青联办公室主任张彦,我校校长助理、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国以及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组的委员出席活动。

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委员会围绕“教育效率”这一主题,召开专题研讨会。全国青联教育界别委员会秘书长童之磊主持会议。与会人员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领域和层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就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效率作了交流发言。

全国青联副主席、我校校长陈雨露介绍了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教育界别选择“教育效率”这一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他指出,提升教育效率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实现中国教育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确保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陈雨露副主席在总结发言中要求,提升教育效率需要不断探索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相统一的路径。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成才率。要从教育的基本功能出发,不断突破各种障碍,通过促进学生的内心超越来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要贯穿“终身教育”和“全员教育”两条基本主线,推动理念创新,开展教育效率课题研究。要善于运用比较视角,分析中西方教育效率的异同,尤其是从中美教育模式的不同处入手,开展教育效率课题研究。

●  各位委员主要观点汇集 

◆陈雨露(全国青联副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教育界别是陆昊书记和王晓书记非常重视的一个界别,因为教育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中央下了很大决心,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

就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而言,最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一直超越世界其他国家,主要是靠知识经济,他们走在了新知识、新经济的前沿,这又主要依靠三大支柱:现代科技,现代金融和现代法制,这三点再往下推,就是对人的教育问题。美国在全球两条线作战:一条是采取军事行动,打击敢于挑战它的小国家,但是效果不太好,自身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从越南、朝鲜,到阿富汗、伊拉克都是如此。另一条战线是打击排名第二的国家,通常采取的都是非军事手段,从死死地摁住英国,到前苏联,再到日本,如用冷战的手段打击前苏联,逼迫日本日元升值,阻止日本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让日本的发展失去20年。

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产值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第二位,所以最近美国对我们的“围剿”非常厉害。如果每年中国的GDP增长超过美国7个百分点,包括实际的GDP增长,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照此计算,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是2026年,所以未来10-15年,对我们的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中央下决心要在教育上给予宏大的投入,未来十年是中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作为教育界别的委员,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些许隐忧。陆昊书记和王晓书记在召开全国青联委员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座谈会时,提出希望教育界别把教育效率问题作为核心问题研究,发挥大家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研究我们的教育问题到底怎样。如果我们不把问题弄清楚,就可能导致国家在教育上投入越多,在错误的道路上就走得越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攻关的难题,两位书记交给我们,我们要迎难而上,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全力攻关。

可以说,教育界别承担了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和使命,我们第一次开会,围绕着教育效率问题,大家要摊开思路,想到哪说到哪,不要怕错误。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一个课题的核心协作组,把大家的新思想及时吸收进来,作为下次讨论会大家讨论的靶子,完成一个比较前沿的东西。完全研究透不容易,但我们要达到前端的水平,最后的报告要报给陆昊书记。陆书记将会以此为依据,在一些重要的讨论会上来阐述我们报告的观点。希望大家都能够群策群力,贡献智慧,为我们的教育研究做出贡献。

对教育效率进行研究需要关注四个方面:(1)从统一效率和公平上来看,如何找到一条路径,能办统一有效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成材率很高的人才,培养出顶级的大师、拔尖人才和德才兼备的人才。(2)研究这个问题要从教育的基本功能来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能够促使人通过内心的超越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印度的教育投入很大,印度有与现代文明相对接的英语教育体系,但是其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其硬伤。美国利用全球制高点,招揽全球的优秀人才,为其所用,通过移民等机制来实现其对人才的吸纳。我们研究教育效率,要从基本功能的实现上,从原点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3)从理念革命这一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包括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全过程的终身教育体系出发,从不同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的效率及质量问题。另一条是从全面育人的角度,不但考虑经济效率,还要考虑社会和文化效率。(4)如何从多方法结合的角度研究,从宏观和整体的视角去研究。同时,还要从比较的视角去研究,特别是中西方——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教育比较。

郭红卫(常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建国初期强调的是教育公平,因为那时候文盲比较多,负面作用是一味追求公平,牺牲效率,造成人才的缺失。改革开放以后,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近年来教育界有一味追求效率、牺牲公平的趋势。我的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从理论观念、制度设计上能不能真正找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第二,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和财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使得我们出现更多的优秀高校和专业,有更加优质的资源去培养人才。第三,中国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不同阶层的人对教育会有不同的要求,结合中国现状,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层面,是不是可以从更加公平上的原则上体现,作为一个普适性的要求,不论家庭天赋资质如何,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更加强调效率,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们需要集中资源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学和机构,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在高校发展方面有五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培育机制问题。学生的培育机制,我们的现状是只进不出,或者严进宽出,这对教育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另一个是教师的培育机制,现在我们的大学体制是一个老师进来以后,一辈子就呆在学校,没有流动,也就是说没有淘汰机制,这个对我们的教育体制伤害非常大;另外还有行政人员的培育机制,一般都是往上走,很少是往下走。有必要采取优胜劣汰的做法,鼓励真正合格的、高水平的学生、老师和行政人员留下来,而对不合格不上进的人,要建立一个淘汰机制。

第二,考试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对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这个没什么异议。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主要由行政人员来考核,这是不太合理的,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让教师的同行参与。另外一个是教师的科研水平应该是由真正懂科研的人来评价,应该由同专业的知名人士或高水平的同行来评价,不应该只是由教师的论文数量和一个简单的打分体系来评定。还有就是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行政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应该由他们来评价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第三,招聘机制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着手进行招聘制度改革,如实行全球招聘、公开招聘等。我觉得方向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强调公开、公平、公正。我们现在很多情况是把熟悉的人招进来,搞近亲繁殖,这是不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

第四,高校自主权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我举个例子,像北大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进来第一年还是上课,这在国外都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实验室搞研究?!

第五,科研制度问题。科研人员的使用经费比较严格,真正需要科研经费的人反而拿不到经费。经费使用的效率十分重要,我们能否从制度上或渠道上改进。另外一个问题是行政化趋势比较严重。某些教师的反映比较大,伤害了一线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

侯士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授)

主要谈一下效率与产出比例问题。我们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我们出了什么重要的研究成果;三是我们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哪些服务。

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很多老师上课是为了混工作量,很多学生是为了混学分。我们要引导教育中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重科研忽视教学时不对的,我们应该把教师引导到重视教学当中来。当前的零结余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有问题的,很容易造成大的浪费,因为越是大项目,管得就越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的发展,很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定要认真考虑在保证权利和义务的情况下,如何灵活开发使用科研经费。

李华荣(委员–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我想谈的是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都是高瞻远瞩的概念。讲教育效率要结合教育公平,讲教育公平时也应该关注教育效率。这里有五个方面的维度需要说明:

一是谁的效率、谁的公平。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的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的还是政府的效率和公平?

二是什么样的效率,什么样的公平。是单单计算经济领域的投入产出比的效率,还是机构和机会上的公平;是教学过程的效率和公平,还是哲学管理层面的效率和公平;是宏观层面的效率与公平,还是单单一个学校的效率与公平?

三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效率与公平。是北京、上海大城市的效率与公平,还是山西、陕西等西部地方的教育与公平;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和东部六省差别巨大。

四是什么特定环境下的效率与公平。整个国家很大,教育的状况更是千差万别,现在是20年前的教育状况和20年后的教育状况并存的局面。

五是哪一个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的效率与公平。理论体系有很多种,我们是以哪一个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的,有必要搞明白。

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两个范畴,而是相对的概念。教育效率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我们大家探讨的共同基点还是教育政策的制定问题。同时,教育效率的测量问题很重要,但如果对概念理解不清楚,就可能测不准。教育实际上是不对过去负责的,只对未来负责。

林维(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主任)

我主要想谈一下公平的问题,效率与公平不是相矛盾的,是应该结合起来研究的。如北大、清华可能对一百万经费没有兴趣,因为它们的研究课题本来就多,但是这一百万对于偏远的西部高校,可能产出的科研效果会更大。现在往往是真正需要科研经费的人拿不到经费,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一定要单独设立。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女学生越来越多,城市的学生越来越多,城市里面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越来越多,官员的子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公务员的孩子一直是公务员,农村的孩子一直是农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流动和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魏静茹(委员—中央党校办公厅《理论视野》杂志编辑)

我主要是想把平时的思考和大家探讨一下,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目前比较现实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本身。关于公平与效率,社会上有三个观点:一是说这两者是一致的;二是两者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三是公平与效率既有一致性,但也有差异,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现在从教育投资上来谈一下:

义务教育方面主要应该由政府投资,现实状况是9%由中央承担、13%由省政府、最没有财力的乡政府承担了30%。政府应该是投资的主要承担者,但实际上政府投资过少。在职业教育方面,政府也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按道理来讲,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是比以前少了,但为什么学校却越来越挤了。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大,但我们的结果呢,艺术人才并没有增多。国外的艺术人才并不比我们少,国外的演出到国内也非常受欢迎,水平也不比我们差。现在我们的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吗,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问题了吗

此外,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当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北大是16%,清华是17%,农村生源越来越少,拒绝农村生源理由很多,没有艺术特长,口语不好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杨彩霞(委员—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园长)

我对教育界别活动非常期待,我想说三点:

第一是感觉。我们的活动是有主题的,感谢教育界别的付出。教育效率的课题给我们很好的方向,我们的主题和归属感很强。

第二是感受。我们的课题后期的研究是否可以分门别类的探讨。我们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探讨。学前教育上,我们的投入、效率、公平三方面紧密相连。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稳固学前教育的地位。

第三是作为学前教育代表发出自己的心声。首先是结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在基础教育中,是否能将学前教育增加一些,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中央财政在教育中的投入,在学前教育上只有4.4%,只能满足一半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去考虑,资源明显短缺。二向农村倾斜,多偏向农村的弱势儿童群体。农村的学前教育非常严峻,连普及幼儿园都没有达到,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应该加大投入。

姜秀谦(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主任)

教育效率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个选题很好。主要说两点:一是对公务员的教育要加大投入。比起高校来说,成人教育的师资很缺乏。对公务员的教育是解决公务员工作效率不高的方法之一。二是对干部推进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增加效率。从国家层面上,通过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可以提高效率。

赵保国(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要建立测量标准。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最后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效率是否真正提高了。必须要建立测量的标准,来甄别和鉴定教育效率。同时,教育效率的策略不是纯粹技术测量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其他手段综合加以辅助测量的问题。

在教育投入方面,4%的投入投在哪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目前高等教育的情况是大量经费流入少数高校,真正承担培养大量人才任务的高校得到的经费却很少。我们目前的投入是没有产出的,投入应该投向哪里,投到哪些高校,哪些学科,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广利(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我们前段时间做了两个调研:一个是海淀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差别问题,调研的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教育差别相当大,出乎意料。海淀区尚且如此,国家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另一个是关于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农业大学农业口的毕业生中,毕业一年后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占毕业生的60%,而到了毕业后第五年,还在从事农业工作的只有30%多。这说明大学花费了大量力气培养的农业人才根本没有得到利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我认为,为了提高教育效率,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投入的问题,应该增加;二是侧重的问题,教育到底该向那个方面的教育侧重;三是产业和投入的比例,采取什么方式来度量。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介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称全国青联,成立于1949年5月4日。全国青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基本人民团体之一,是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核心力量的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我国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全国青联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团结、教育各族各界青年;鼓励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法律知识;最广泛地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权益;引导青年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各族各界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加强同台湾青年、港澳青年及国外青年侨胞的联系和团结,发展同世界各国青年的联系和友谊;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全国青联实行团体会员制,现有团体会员55个。其中全国性团体会员19个,即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促进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地方性团体会员36个,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青联和中央直属机关青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全国民航青联、全国金融青联和中央企业青联。全国青联目前有委员1405名,他们是由各会员团体推荐、协商产生的代表和特别邀请的各族各界青年的代表出任的。全国青联共有17个界别,分别是:科学技术界别、教育界别、农业界别、社会科学界别、经济界别、金融界别、政法界别、文化艺术界别、新闻出版界别、体育界别、医药卫生界别、社会中介界别、宗教界别、海外学人华侨界别、公共管理界别、青少年工作界别、台胞和港澳特邀人士界别。

全国青联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十一届全国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16人。全国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常务委员会现有委员226人,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全国青联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全国青联的机关刊物是《中华儿女》,另办有内部工作刊物《全国青联通讯》。全国青联的官方网站为全国青联网(http://www.qinglian.org)。

全国青联成立至今已历经十一届,其沿革由代表大会制改为委员会制。现任主席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王晓担任。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名单

主席

王 晓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副主席

贺军科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 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

邓中翰

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雨露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于旭波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潘 刚

伊利集团董事长、总裁

郎 朗

职业钢琴家

杨 扬

国际奥委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

学 诚

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

程 红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纪 斌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成员、副会长

陈仲尼

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金鹰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富恒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郑志刚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马志毅

澳门青年联合会副会长、澳门泊车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齐兴达

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

 

教育界别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陈雨露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副主任委员:

许京军

南开大学副校长

马锦明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秘书长:

童之磊

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